|
||
湖南商学院 - 新闻网 |
||
【力量湖南】陈晓红:父亲的家书 | 夜读往事FM·家风传承
发表时间: 2018-03-15 15:46:08
点击次数:
父亲以他自身的点滴言行,成为我最好的榜样。这也成为我对女儿的教育方法:让自己成为女儿的榜样,就是对她最无形的教育。 我父亲是一名从事冶金领域研究的老学者,曾是中南工业大学的一名教授。他治学严谨、做事认真,亦有着厚重的“家国情怀”,常常教导我要低调做人,高调做事,清清白白做人,认认真真做事。这种价值观的传递从小就影响着我。
我的母亲性格开朗、热情,不惧困难,永远保持着一种向上的乐观和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可以说,我后来从事科研所获得的一切,莫不是源于我的父母对我的影响。
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,他对我和妹妹一直的期望就是当学者。记得小时候,他每周回来检查我和妹妹的作业,如果我们没做好,他就会特别严厉地批评。他也要求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跑步、锻炼身体。
在我准备考研那年,春节期间,父亲督促我应该抓紧时间学习,而不是呆在家里,于是,大年三十我在家吃了一顿年夜饭,其余的时间,我都一个人在学校自习室复习考研。
父亲对我们的严要求,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生阶段的——从读书时代到工作,从治学、从教到开展科研……渗透到各个具体细节中。
他有一个特别的方式:写家书。
尽管我们基本都在长沙,也住在中南大学,但是他依旧喜欢给我们写信。比如每次看到报纸上有对我们有益的内容,他都会用心剪下来,装到信里。他也会分享有见解、有意义的资讯,或他的思考和建议——事无巨细,他觉得用书信的方式能更准确地表达。
当然,还包括一位父亲对女儿各个方面的叮嘱,比如,他会细致地嘱咐过马路要注意什么,有怎样的要求。
于是,在他给我们的家书里,有的是简单几句话,也有的长达十几页。
我在专业领域的探索和获得,是和父亲的引导分不开的。读大学时,是他建议我学计算机专业,在当时,计算机根本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专业。在选择研究生方向的时候,当时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,经济建设亟待发展,需要大量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,他同另一位归国教授都鼓励我从计算机系跨界报考管理系。
学科的交叉和跨界,让我后来在信息管理决策方面,更好地发挥专长,运用到实践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。而这均是源于我父亲对方向的把握和判断,也就是他的远见。
父亲以他自身的点滴言行,成为我最好的榜样。这也成为我对女儿的教育方法:让自己成为女儿的榜样,就是对她最无形的教育。
从我父亲为人治学的风范,到我这一代人怀揣着读书要“为中华而崛起”的信念,再到我女儿这一代年轻人,我希望有些精神和信念依旧延续。希望年轻人学好本领,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冷漠的自我主义者,而要有一种使命担当和责任感,将所学运用到实际,经世致用,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。 链接: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/x6WLIUjpYvnZRGBlncK19g
更多关于:
父亲 成为 我们
的新闻
相关新闻
|
|